邓小平说过,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进入 高培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 。
第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把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理解为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过程,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在质的有效提升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一、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条必由之路至关紧要 发展始终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绿色发展注重解决发展的永续性问题,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碳达峰碳中和框架下,逐步和有序实现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使绿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底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新时代我国发展中的上述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直接朝着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这个中心目标而去,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和时代特征。
更简明地说,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处理好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军民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体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补齐短板弱项,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和协调性,扩大我国经济的回旋余地。加快推进政府间纵向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地方尤其是基层政府财力,对冲土地出让收入下滑造成的缺口,防范隐性债务风险。
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货币政策应注重发挥好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兼顾好短期与长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一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兼顾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社会价值,将正外部性纳入综合收益考虑,为市政道路、地下管网等低现金流回报或无现金流回报的市政类基建项目设计适宜的投融资机制。
薄弱环节仍需巩固加强 随着国务院33项稳经济措施和19项接续政策出台实施,我国经济在波动中回稳向好,但基础尚不牢固,在经济有望加快恢复的同时,也面临多重风险挑战。在减税降费退税政策取得积极成效、边际增效减弱的情况下,及时优化针对居民主体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和失业者的财税政策工具,强化财税政策稳就业、促消费的功能,通过专项财政贴息支持市场主体更新改造设备,增强发展后劲。
当前我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尚不够通畅,需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政府资金对企业基础研究的支持作用,鼓励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以企业科技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在国家重大研发项目中的参与度。二是实现货物贸易稳量提质,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法制定工作,同时夯实煤炭保供基础,强化能源自主供给能力。
充分利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重大战略机遇,鼓励企业走出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和人才链,加强与国际研发机构合作。劳动力市场修复迟缓,就业扩容提质仍需加力。加强各类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宏观政策需继续保持足够的逆周期调节力度,预计经济增速将会向潜在增速回归,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货币政策应为积极财政政策提供支持,通过引导相关利率下行降低政府增量融资成本和存量债务负担,防止流动性冲击和债务负担推升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四是强化重点产业国际合作。
首先,保持适度的赤字规模,有利于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的预期引导作用,同时收窄目标赤字率与实际赤字率之间的差值,有利于稳定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节奏。房地产整体表现仍然低迷,供需双弱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对宏观经济大盘造成拖累。
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三者协同,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及时处置化解房地产、中小银行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止风险跨地域跨市场蔓延。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财政金融配合,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有序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额度,逐步扩大基础设施REITs试点范围,盘活地方政府存量基础设施资产,带动增量项目建设,形成基础设施投融资存量与增量之间良性循环。加大银行体系对科技信贷产品的支持力度,向满足条件的金融机构、风险资本开放重点科创领域的融资信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原创技术完善金融支撑体系。三是拓展国际创新网络边界,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
从供给端看,房企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仍然较大,购地意愿不足,新开工面积持续萎缩。煤电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煤炭、电力等能源供应总体平稳有序,2022年我国发电量同比增长2.2%,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上涨2.9%,略高于CPI总体水平。
面对疫情、气象灾害、国际市场波动等市场干扰因素,我国保供稳价系列举措有效实施,确保了粮油等重要民生商品货足价稳,物价总体保持低位温和运行,各月CPI同比增幅均在3%以下,全年上涨2%。展望2023年,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将显著低于2022年,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较大压力,前期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也将影响经济增速。
三是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合理降低。进一步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随着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展开,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实行,我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扎实推进,4万亿元财政直达资金加速落地支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持续深化,截至2022年12月15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的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到2.4万亿元。要以市场化手段稳房价、稳地价,稳定涉房信贷,既要防止土地拍卖频繁流标挫伤预期,也要防止部分热点城市因供地不足导致后期房价暴涨,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四是在美元高利率特殊外部环境下加强货币政策应对,防范外部经济金融风险溢出,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稳定和提升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更好统筹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 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变得更为重要。就用工主体而言,市场不活跃直接制约了劳动力需求扩大,工资支付刚性促使正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手段适应阶段性扩产需要,挤压了非技能劳动力潜在岗位。
再次,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继续保持适宜的经济增速,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从需求端看,居民对房价走势和房企经营稳健性预期不稳,潜在购房者观望情绪浓重。
另一方面为小微企业、三农、公共服务等短板领域提供成本适宜的普惠金融服务。实际产出持续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态已经延续一段时期,2023年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应着力对冲私人部门有效需求不足,促进产出缺口收敛。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进一步发挥减税降费和普惠型信贷措施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作用,严格规范政府非税收入,提升政府专项债支出效率,增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有效激发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主动减缓退税叠加防疫支出增加,导致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为实体经济营造平稳货币金融环境。
就投资而言,受市场主体预期不稳的影响,民间投资持续偏弱,房地产投资降幅进一步扩大。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各类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水平。
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执笔:李雪松 冯 明 张慧慧 李双双 左鹏飞 孙博文) 来源:经济日报 2023年1月29日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
二是重点围绕促转型和补短板两个方向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是全球产业链发展逻辑正由效率优先转向效率与安全兼顾,产业链分工格局加速从全球化向区域化演变,我国产业链面临的分流压力有所加大。
标签: 【脱贫“冀”忆】民间实物故事 | 张端树刨“穷根”用的一张“纸” 成龙拍桌子炮轰内地执法不严 莫言依旧保持沉默 云南师宗政协委员因误机打砸机场设备 已被停职 凝心聚力奔小康|定州:古城勃兴扮靓“节点” 惠兴高速突发雹灾 “一路三方”全力抢险保畅通
评论列表
优先发展消费互联网是我国数字经济的显著特色,产业互联网是下一个方向。
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超越了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模式,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融合,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数据二十条》提出的数据资源、数据和数据产品这三种形态是确立产权分置制度的基础。
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状况进一步恶化。